返回網站

佛教在印度為何被滅

壹、民族信仰滅宗教信仰
貳、外道信仰亡佛教信仰

· 心靈重建

 

根據記載:藏傳佛教發展到宗喀巴生活的時代,勢力強大的噶舉、薩迦等教派,在佛教戒律與本質方面均有頹敗之勢,在政治上的鬥爭成了佛教上層勢力的主導。宗喀巴對此現象極為痛心,決心對密宗進行改革。38歲時改戴黃色桃形僧帽,區別於其他教派與那些敗壞戒律的修行者,決心繼承和遵守印度大師釋迦室利所規定的戒律。他得到帕竹地方政權的積極支持與廣大僧俗的熱情歡迎,後創立格魯派。所以西元7世紀印度密宗興起到西元13世紀印度佛教滅亡的約600年,也是「戒律頹敗」與「政治鬥爭」,來不及改革就被伊斯蘭教滅了。

依據宗喀巴大師所著作《菩提道次第論》與《密宗道次第論》以及《現觀莊嚴論金鬘疏》等做為經典而弘揚密法,屬於大乘佛教的菩薩道密教,與印度大乘佛教的顯教傳入中國無異,不會有什麼遭致滅亡後果的原因。但若僅以搖鈴、揮杵、吹號、擊鼓、咒術、加持等來求財、趕鬼、長生、消災、免難,否定釋迦牟尼的清修戒律,崇尚以欲制欲的男女雙修能即身成佛等的謬論以及咒輪密術等行法當做推廣密教的殊勝,若僅止於此,那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如果這樣的密宗聲稱是佛教最殊勝的宗派法門而興盛一時或一地,佛教焉有不滅亡之理。

 

壹、民族信仰滅宗教信仰

滅佛像慘不忍睹

在印度,尤其是北印度,所見的佛像,全都是斷頭、斷鼻、斷耳、斷手、斷腳、斷身…,實在慘不忍睹,這是因為伊斯蘭教信仰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伊斯蘭教信仰又稱回教,是很嚴格的「一神論信仰」,信真主又稱信安拉(阿拉)即正信,信仰安拉為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與恩養者,是最高的實在和唯一的真宰,「除祂外,絕無應受崇拜者」,居於最高的地位。《可蘭經》中明確稱頌安拉是獨一的、無始的、最崇高的、實在的主,是創造、主宰並超越萬物的主,是全知全能的主,經文都用阿拉伯文書寫,為阿拉伯的民族信仰,佛教無法撼動。

滅佛寺夷為平地

公元10世紀,阿富汗回教入侵印度,屠殺寺院的常住僧人,又竭力的把所有寺院夷為平地,所有僧侶教徒全被驅趕,寺內的財物掠奪一空。哥奇林的蘇丹王,征服印度「旁遮普」,在印度西北部建立穆斯林(回教)王朝,佛教在該地土崩瓦解,蕩然無存。12世紀,阿富汗王對北印度入侵,影響佛教深遠,攻佔「塔拉因」、攻佔「波羅奈國」、攻佔「比哈爾」、攻佔「西孟加拉」、攻佔「古爾的艾伯克」,搗毀佛教中心「超戒寺」,以及教育大學丹塔普利寺、那爛陀寺等等,將全部寺院都夷為平地,連石塊也拋入恆河中。

滅佛物化為烏有

14世紀穆斯林王朝在「喀什米爾」建立,該地佛教完全被併吞。穆斯林(回教)征服北印度,佛教失去當局政權的支持,於是北印度全盤回教化,回教粗野的將佛教文物全部摧毀。當時北印度的主要信仰是佛教,南印度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德幹高原那裡信佛者少,信印度教者多,但14世紀,穆斯林攻擊該地區,不但佛教全毀了,連印度教也衰落了,南印度到了16世紀,才算全軍覆沒,穆斯林的回教國家及軍隊,攻佔北印度、南印度、喀什米爾、旁遮普地區,所有佛教文物全化為烏有,到處是一片廢墟、荒草,猶如鬼域。

滅法經瞎扯神話

根據存世最早的佛經《犍陀羅佛教原稿》,在公元前1世紀至3世紀之間,有關悉達多.喬達摩的事蹟,在生前及死後二百餘年內,並無任何歷史文獻記載,只有公元前249年,孔雀王朝阿育王於「藍毘尼」所立的「阿育王石柱」上,刻有文字:「釋迦牟尼生於此地,石欄石柱為至尊而立,藍毘尼之稅收減至八分之一…」。而印度原始佛教法經又在多次的伊斯蘭教徒入侵印度被燒毀,現在全世界對於釋迦弟子於佛滅後想要自創宗教品牌瞎扯神話故事的內容編成「偽佛經」的內容已被無知的後世信眾都全盤默認,已無人敢更正不實言論。

滅法典毫無特殊

釋迦牟尼出生印度種姓制度的剎帝利階級,僅次於婆羅門的皇室貴族(Wikimedia Commons),豪門貴族部落領袖之子出家成道是古印度「沙門運動時期」故事常見的主題,只有中國皇權制度才會覺得非常了不起,耆那教當中也有與喬達摩同時代的「筏馱摩那」有著非常類似的故事,根據佛教典籍記載佛陀於拘尸那伽示現大涅槃時,「筏馱摩那」早已離世,這麼巧,耆那教的「筏馱摩那」的出家修行故事也幾乎與悉達多.喬達摩幾乎完全雷同,所以當時印度耆那教信徒們不會覺得佛教法典的釋迦牟尼出家修行故事有何特殊而改信佛教。

滅法藏無能治國

公元6世紀,印度西北部受到「白匈奴人」的入侵,白匈奴國王「密希拉古拉」曾在統治區域嚴厲打擊佛教,當地的佛教受到沉重的打擊,導致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佛教顯著衰落,只剩下印度中部的笈多王朝仍然支持佛教的發展,但好景不長,此時婆羅門教經過改良,形成比較符合印度信仰的新宗教「印度教」,並且得到笈多王朝官方相當程度的支持,公元650年笈多王朝滅亡後,印度教願意與各個割據政權的當權者合作,印度教內的婆羅門與剎帝利階層人數眾多,在法律與治國方面的領導人才理念成熟,佛教的理念被印度教取而代之。

滅僧團全團殲滅

公元11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從阿富汗又再度入侵印度的西北部,並且還進入了印度北部,伊斯蘭軍隊將佛教僧團全團都殲滅,但是之後印度並沒有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家,因為新興印度教的婆羅門階層都還活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印度教的教士推動印度教的傳播,填補了印度佛教消失之後的空白,取而代之成為印度國教。反觀,印度佛教的戒律嚴格規定一個人必須出家受戒之後才能成為正式僧侶,而只有佛教僧侶才能推動佛教的傳播,違反者一律下地獄,因此印度佛教僧團被全團殲滅後,成為「無源之水」,豈能不滅。

滅僧尼殺害還俗

西元11世紀「波羅王朝」為「斯那王朝」(Dynasty)所取代,公元後1193年伊斯蘭教徒攻入中印度的摩竭陀(Magadha)之「斯那王朝」,而達摩波羅王建立於8世紀的金剛乘中心「超行寺」,於1203年被毀於伊斯蘭教的統治者,寺中僧尼全被殺害,沒有被殺者是逃難趕快還俗裝扮成普通老百姓,在印度還俗的僧人也不敢再剃度出家,逃亡的僧人逃到國外後不敢再回印度傳播佛教,自此「秘密菩薩道」即逐漸消失於印度大陸,因為佛教嚴格規定只有真正「僧人」(出家人)才能弘揚佛法的戒律,造成印度佛教滅亡後無人復興。

滅僧人白衣說法

公元12世紀後,佛教在印度基本就已經幾乎消失了!印度佛教滅亡於釋迦牟尼涅槃後1400年-1637年約公元1013年-1250年,許多人會把後來印度耆那教「白衣派」的「沙門」誤認成佛教僧侶,其實是大錯特錯。佛教很排斥「非僧人傳教」,也就是「白衣說法」,僧人穿白衣說法就是佛教滅亡時,佛教認為印度古老婆羅門教與耆那教以及現代印度教,中國道教、儒教,台灣佛道教、一貫道,還有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均屬「外道」,「排他性」與「排外性」意識非常強烈,反觀,印度教的「融合性」與「包容性」很強,在印度能迅速發展。

 

貳、外道信仰亡佛教信仰

亡雙修虐待女性

日本密教有講求性力雙修的「利川流」,有人認為如果雙修就是墮落,「立川流」也墮落,如果墮落就會滅亡的話,為何日本佛教不跟著滅亡?就好像墮落的人在自己國家被滅,就說那為何別國的人墮落沒有被滅?上述說法是很大的偏見。男女雙修就像使用一雙「發霉的竹筷」吃飯,人類吃飯與做愛都是天性,但是一群男人只與一位少女的性交就是輪姦,更何況是打著「即身成佛」的口號來號召鼓勵上師與弟子們一起「多男一女雙修」,是世上最虛偽與噁心的宗教輪姦,一群男人為了修行與成佛竟把女人當作性奴來虐待的自私心態。

亡封建地主階級

「差別待遇」是印度佛教的致命內傷,釋迦牟尼主張「眾生平等」,為的是打破印度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但早在耆那教,又稱沙門教,也早就主張「眾生平等」,耆那教的沙門多是苦修者,受到印度百姓的尊敬,起初佛教僧侶從一無所有托缽修行受到百姓尊敬,並且供養金錢與土地得以建寺後,成為不用努力的賤民出家修行搖身一變成為印度有產階級「封建地主」,甚至是「大地主」,變相成致富的「捷徑」,因此致富後的佛教僧侶,開始也產生對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別待遇」,這股風氣傳入中國又傳至台灣,造就「佛教大地主」。

亡政治背景鬥爭

「古印度」一詞,包含了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但是在歷史上沒有一個古印度國家自稱「印度」,外國稱之為「身毒」或「天竺」。佛教最早誕生於西元前6世紀左右的今天印度與尼泊爾交界曾有一個「迦毗羅衛國」,佛教的教義大多源自於婆羅門教與耆那教(沙門教),包括正知、正見、正行、眾生平等,佛教自己創見的是「不殺生」,而「慈悲」貫穿了基本教義,但「不殺生」得不到政治鬥爭者的認同,也只有孔雀王朝阿育王厭倦戰爭而護持,印度佛教過度仰賴「君主庇護」很快失勢而滅亡。

亡種姓階級制度

「種姓制度」是古印度一種社會階層制度,特點就是通過「內婚制」與「繼承」方式傳承某一特定階層生活方式,包括階級、職業、禁忌、交流習慣,分為4種階層結構:婆羅門(祭司、教師、學者),剎帝利(貴族、戰士),吠舍(農民、商人、手藝人),首陀羅(勞務者)。公元5世紀末與6世紀初,來自中亞部落的匈那人,越過開伯爾山口入侵印度,北印度「拉傑普特人」首當其衝,多是剎帝利篤信婆羅門教專職戰鬥的神明「帝釋天」,阻止外敵入侵被稱為「印度教的保護者」,佛教在匈那人與拉傑普特人的雙重迫害下,逐漸式微。

亡沙門分化僧人

釋迦牟尼並沒有打算創立新的宗教,他曾宣告天下自己修行真正目的是為了「淨化往昔在沙門和婆羅門中盛行的,近來幾近腐敗的教義,使其恢復到腐敗前的狀態」。參照釋迦牟尼的這個宗旨,當時的人們開始放棄遵從吠陀的教義,選擇通過出家修行入定來尋求新的道路。佛教法典中的「比丘」就是印度人所指的耆那教「沙門」,釋迦牟尼在沙門各派中成立一個新的派別稱為「釋子沙門派」,來區別各派。耆那教兩大宗派「天衣派」與「白衣派」,沙門分化僧人以釋迦牟尼堂兄弟「提婆達多」最嚴重,僧團幾近瓦解,「六和敬」戒律因此產生。

亡印度教的融合

今日的印度約有80%的人信仰印度教,約有15%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回教穆斯林),佛教在印度不是「原創」的宗教,在夾縫中生存的佛教也是東抄西抄婆羅門教與耆那教的教義,婆羅門教擅長的占卜、占星、曆法很像中國道教生活化,並且吸收耆那教與佛教教義,取消繁瑣的祭祀儀式與法會活動,蛻變成為現在的印度教,就像台灣道教廟宇融合佛教多設有大雄寶殿一樣,變成了「佛道教」,兩教的神祇一起拜更好,印度教比佛教更加生活化(入世)與便利性(普世)以及實用性(濟世)是因為印度人不求開悟,只求開運,台灣人亦是。

亡僧人名聞利養

印度佛教僧人因為有信徒供養很多的金錢與土地以及物資,於是開始懶散不再出門「托缽」,印度教僧侶中很多都是婆羅門階層,有自己的經濟收入,不會造成信眾的壓力與負擔,印度佛教僧人擁有土地後廣蓋豪華宮殿型的金碧輝煌佛寺,洗腦信徒「佈施」可得最大的功德與福報,信徒瘋狂地捐錢,身住豪華宮殿,乘坐豪華馬車,來往官員富豪,這種「名聞利養」讓僧人輕視「托缽」修行所得到百姓真正的尊敬,沉醉於誰的土地多,誰的佛寺大就是高僧大德,所得到的都是假尊敬,就像百姓對官員與富豪的假尊敬,這種僧人不招唾棄才怪。

亡僧人戒律頹敗

聖嚴法師的《印度佛教史》這樣總結:一是佛教自身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結果也變成了與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二是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而使佛教沒有了容身之地。這是聖嚴法師基於佛教戒律不能毀謗僧人的說法,所以忽略了最關鍵的「僧人腐化墮落」之「戒律頹敗」。根據北京大學印度史專家林承節的《印度史》這樣總結:一、寺院已成為大封建主,僧侶腐化墮落。二、印度教的競爭。三、佛教向印度教靠攏,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四、佛教失去了政治的支持。

亡僧話不敵神話

馬克斯對印度曾評價:「印度只有神話,而無信史」。對印度教更曾評價:「既是自我折磨的禁慾宗教,又是盡情享樂的縱慾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用「吠陀教」加上「種姓制度」統治印度,後來發展成婆羅門教與耆那教(沙門教),佛教出現想對抗婆羅門教取而代之而失敗,最後印度教經過印度穆斯林的「巴克提運動」把伊斯蘭教真主安拉納入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第9化身,排擠掉原本第9化身是佛教釋迦牟尼,變成印度教的分支。印度「甘地」促使印度獨立後印度教成為國教,為政教合一的國家。

 

根據北朝的宋云和尚與慧生和尚,南朝的的法顯和尚,唐朝武則天時期的玄奘大師,都從印度取經,並且都將其經歷寫成遊記,從宋云和尚所著《魏國以西十一國事》,法顯和尚所著《佛國記》都記載當時印度佛教明顯衰落的史實,其實釋迦牟尼預言佛教滅亡是「僧人的墮落」早已預知,僧人洗腦信徒用「造口業」來遏止社會輿論對僧人的批判,用「下地獄」來恐嚇眾生,諷刺的是觀世音菩薩曾帶我遊歷地獄,竟多是出家人!眾生反而多輪迴成為貓犬居多,有僧人嫉妒師兄或陷害師弟或爭奪寺產或與女信徒雙修並使懷孕而下地獄。

公元1891年來自斯里蘭卡的佛教僧人「達摩波羅」來到印度,發起了《佛教復興運動》,自起佛教在印度開始復興,在1950年代,賤民出身的印度憲法委員會主席「阿姆倍伽爾」又在印度發展佛教,根據統計,目前印度佛教徒數字又達到了800多萬人,佔印度14億人口的不到1%,印度宗教目前第一名是印度教,信徒人口佔有79.8%,第二名伊斯蘭教,信徒人口有14.2%,第三名佛教,信徒人口有0.7%,而印度佛教自稱現今印度信奉佛教者已達900多萬人,印度佛教改革刻不容緩,必須斷神話傳說、捨鬼話連篇、離人云亦云。

根據我2年短期出家與為母親健康發願吃素20年的觀察,佛寺「分店化」、「精舍化」。「精舍化」多是僧人受不了佛教山頭團體規範與管理,全台灣的佛教界空屋率很高,找不到合適僧人進駐而閒置,寧可閒置當倉庫也不願釋出給遊民或貧民居住,我曾看過僧人開賓士車停紅綠燈時,旁邊剛好有遊民乞討,這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僧人「世俗化」、「高學歷」已是趨勢,出入乘坐名車,佛寺有專屬停車庫,僧人接受捐贈或購買名車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接班人選開始以「高學歷」為培養班底,而非以「修行境界」,出家人的外文能力越來越受重視。

套句台灣文化最貼切的話「混的好不好很重要」,連黑道兄弟如果沒有開名車會被人家笑「混的不好」,更何況「出家人」甚至「宗教總裁」,名車都是標配,出門騎台腳踏車會被笑死。反觀,日本經歷戰爭失敗投降與接受美國管控,並沒有因此成為基督教國家。日本現代佛教分為「清修派」與「家庭派」,「清修派」佛寺庭院深深,戒律森嚴,搭名車就切腹自殺;「家庭派」的和尚可以「娶妻生子」,中國消失的真言宗與法相宗被日本僧人傳承,所以佛教的傳承與佛法的弘揚,「僧人」佔絕對關鍵因素,而非戰爭破壞或他教同化,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京威素食有限公司關心您的健康

 

 

作者簡介:
作者:常濟素人
生機飲食通路15年受邀健康講師
京威素食有限公司創辦人
著作: 起死回生之法:心素食主義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ISBN 978-986-91078-0-8平裝),民103.09
編目:1.修身。2.素食。3.健康法。